獸腳亞目
摘要:獸腳亞目(拉丁學名:Theropoda)屬于蜥臀目,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它們大多數都是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里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牙齒前后緣常有鋸齒。暴龍是其著名代表。獸腳亞目成員(所有非鳥類恐龍)全已在6500萬年前大滅絕中消失。動物學史最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是生活在三迭紀時期艾雷拉龍類(Herrerasaurids)。艾雷拉龍類的成員發現于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且很可能... [閱讀全文]
摘要:獸腳亞目(拉丁學名:Theropoda)屬于蜥臀目,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它們大多數都是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里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牙齒前后緣常有鋸齒。暴龍是其著名代表。獸腳亞目成員(所有非鳥類恐龍)全已在6500萬年前大滅絕中消失。動物學史最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是生活在三迭紀時期艾雷拉龍類(Herrerasaurids)。艾雷拉龍類的成員發現于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且很可能... [閱讀全文]
摘要:蜥臀目(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sauros有“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有“髖關節”之意),是恐龍總目(Dinosauria)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兩者的差異在于蜥臀目的骨盆型態比較接... [閱讀全文]
摘要:包頭龍是鳥臀目,甲龍類,甲龍科的一種恐龍。包頭龍屬(Lambe, 1910)是甲龍科下的一個屬,又名優頭甲龍,是甲龍科下最巨大的恐龍之一,體型與細小的象相若。它亦是甲龍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它的尖刺裝甲、身體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由找到的化石標本顯示包頭龍過著孤獨的生活,雖然全副武裝,仍可以輕巧地快速前進。簡介包頭龍是一種植食恐龍,身長6-7米,體重2~3噸。甲龍類的恐龍,身上都披著或薄或厚... [閱讀全文]
摘要:經過浙江省、縉云縣博物工作者多年來共同努力,國際權威期刊《科學報告》于2018年2月末正式給縉云恐龍定名為“中國縉云甲龍”。?由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古生物專家金幸生博士、副研究員鄭文杰和縉云縣博物館文博研究館員王瓊瑛等聯合研究撰寫的有關縉云恐龍論文于2018年2月27日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雜志發表論文,縉云恐龍正式定名為“中國縉云甲龍”。物種學史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 [閱讀全文]
摘要:諸城中國甲龍是甲龍類恐龍。甲龍類屬于鳥臀類恐龍中的有甲類,是一類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出現于早-中侏羅世,在晚白堊世最為繁盛。中國古生物專家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物種聯系諸城地區發現的恐龍物種與北美發現的一些恐龍種類非常相似:山東諸城地區的鴨嘴龍科恐龍山東龍和北美洲的埃德蒙頓龍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親緣關系?。命名過...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甲龍(屬名:Sinankylosaurus,意為“中國融合蜥蜴”)是中國山東省晚白堊世甲龍類恐龍的一個屬。該屬包含單一物種諸城中國甲龍,所知于一個近乎完整的右髂骨。敘述者解釋說,中國甲龍的發現不僅擴 [閱讀全文]